外电炒作中国在西北大造洲际导弹的地下发射井场,坊间戏称为风电场。
(相关资料图)
地下发射井的必要性以前讨论过好几次了,不再重复。地下发射井易受打击所以没用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也讨论过好几次了,不再重复。地下发射井建造成本高昂,部署成本高昂,这事倒是没有讨论过,在这里说说。
传统的地下发射井好比固定的垂发。井壁用超高标准的加厚钢筋混凝土建造,要求一次连续浇筑成型,不能中断,比水电站大坝的要求还高。发射时的高温高压燃气压力和冲刷其实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能承受一次性使用就行,导弹发射出去后,基本上不用考虑再装填的问题。问题在于要经受住对方核打击,不能被对方抢先打击后就被“核缴枪”了。
核打击威力巨大,地下发射井坚固,这就成你追我赶的螺旋形上升了。随着核导弹精度的极大提高,弹头威力即使有所下降也足以摧毁地下发射井,反过来,地下发射井场也成为吸引对方核火力的主要目标。除非直奔“大家一起死”,没有人敢在不确保摧毁对方地下发射井之前就把核火力转移到一般目标。
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地下发射井技术进步了,新一代地下发射井未必需要按照60年代的方式建造。一方面降低建造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生存力。
传统地下发射井是一井一弹。地下发射井的成本太高,建造空井是不可承受之重,而且固定部署意味着空井一旦被识破,就成为废井。不仅浪费战略资源,也降低本来应有的威慑作用。重型液体弹基本不可能机动,地下通道造了也没用,所以也只能一井一弹。
同样由于建造成本高昂,地下发射井的深度只比导弹略长。这使得所有相关的地下设施也相对较浅,加固要求极大增加。
在盾构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地下发射井挖深一点、地下支援设施挖大一点,已经不是太了不起的挑战。深厚的岩土本身就是良好的防护。发射井和地下设施的防护标准可以抵抗常规打击为准,小当量或者大当量核打击对于核反击的决策差别不大,已经跨过核门槛了,而且针对国家核力量,那就是一样的处理。
井的直径可以稍为宽松一点,辅以燃气排放系统,井壁耐热耐压要求大大降低,实际上降低建造成本和时间。
但要紧的是:不再一井一弹。不仅一弹多井,甚至可以考虑构造网络形互通的地下阵地,所有导弹可以在所有发射井发射,而不仅仅是一枚导弹有固定的三五个发射井可用。比如说,30枚导弹在120个发射井之间机动,而不是每枚导弹在4个发射井之间机动,不确定性和生存力极大提高。除非把120个发射井一锅端,否则不可能确保打掉。
在威慑力方面,100枚保证能打出去的导弹不比400枚不能抢先发射的话就大部分注定被摧毁的导弹的威慑力低。
美国现有约400个“民兵”发射井和配备的导弹,下一代导弹预定继续使用现有发射井,以降低部署成本。中国只要造3-4个地下机动的发射阵地,就可以用1/4的导弹数量达到对等的威慑。这才叫多快好省呢。
与传统发射井相比,一弹多井的建造成本提高了,但建造技术提高了、建造标准降低了,最后的成本提高不是成比例提高的。导弹机动化后,每枚导弹的成本大大提高了,但数量大大降低了,同样,最后总成本未必更高。总体说来,这肯定是要花大钱的,但未必离谱,肯定不能用60年代美苏打造发射井的成本来推算。
更加宽大和通达的地下设施也改善部署和维修条件。现有井射导弹只能就地维修,否则就要吊出来,维修完毕后再吊进去,麻烦得很。发射小组长期住在不大的地下室里,不到轮班的时候,不见天日不说,也没有多少活动空间。地下导弹城的条件就好多了,没事了还可以团建呢,未部署的空井空间大,搞什么活动都有地方。地下城进出口还可以常年开放,反正需要长且曲折的甬道才与发射井直接相连。
每个发射阵位需要一个高大的起竖空间,便于导弹起竖和准备发射。每个发射阵位也需要加固的密闭门,确保在遭到敌人打击时对冲击波和其他打击效果的隔离。地下通道内可能每隔一定距离还需要额外的隔离门。
传统地下发射井有大量的管路设施,这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射准备的必须。即使是加注后可待命多年的新一代液体火箭,平日维修的时候也需要清空燃料和重新加注。现代洲际导弹以固体燃料居多,中国除了东风5B,已经全部固体化了。这省却了液体燃料设施,简化了导弹维修和发射准备,更是大大简化了地下发射井的设计、建造和使用。
实际上,东风41或许是地下发射井的良好候选:技术成熟,性能优秀,还有规模经济的好处。
作为公路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东风41解决了所有地下机动发射的问题,包括辅助系统。由于自带发射管,发射井的要求极大降低,甚至可在发射时,壁面喷淋水雾降温,进一步改善发射条件和保护井壁,多次使用都成为可能。导弹在水雾中发射没有问题,否则雨雾天就不能发射了,那还叫什么核反击。
在地下,导弹发射车可以简化,而且特别适合电动,行驶距离短,没有充电问题,更没有排气处理问题。通道内地面平坦,没有气候问题,也简化了行驶系统和运输-起竖系统。发射井的位置精确标定,到位就打,确保命中精度。万一受到抢先打击,只要还有剩余的发射井可以发射,还有通道可以通行,用于核反击都很可行。在理论上可以从单一生存下来的发射井打出多枚导弹,反正是机动发射,前车打完了让位,后车进入位置接着打。而不是常规地下发射井必须的“见警立射”。
对中国有利的是:中国的盾构和涵洞技术在世界上绝对领先,涵洞级的发射井和地下设施建造不说轻而易举,也不是多大的挑战。发射井也只是发射井,并不是导弹日常的存放地。使得敌人在摧毁发射井后,依然不能确保摧毁导弹,极大改变了抢先打击的计算。在地下机动起来后,一切皆有可能。
在核三位一体方面,中国的海基核力量现在还较为薄弱,数量和质量都有欠缺。空中核力量更加欠缺,空射弹道导弹才刚开始,射程也不足以覆盖美国全境。就现在而言,核力量高度依赖公路机动的东风41。
作为核反击力量,这是非常有用的。但生存力完全依靠隐蔽和机动,一旦被发现和锁定,基本上就死定了。作为第一波打击力量,还有展开速度不够快的问题。第一波打击是地下发射井最大的优势。
中国的核政策是“不打第一枪”。这既是道义上的需要,也是技术上的必然。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是中国的作为,对有核国家则少量的东风5B构不成有意义的第一波打击力量,但几个大型风电场就不一样了。更加可贵的是,第一波和核反击通吃。
大型风电场不等于中国更改“不打第一枪”的核政策,但至少那成为选项了。这是中国核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
上一篇:夏窗目前净支出榜:阿森纳2.117亿欧居首,前十中英超占七席
下一篇:最后一页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少人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仍有一部
首映礼现场黄渤(右二)及剧组人员和观众互动记者尚洪涛摄历时10年、耗
近日,我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并在2030
7月25日,沁阳市太行怀庆街道水南关居党总支举办了以“童心绽放,绘画
新疆伊犁河谷:紫苏喜获丰收- 近日,位于新疆伊犁河谷的巩留县,500